查看原文
其他

防控新变化:如何走出疫情阴霾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01-02
阔别一个月,非常想念大家。“大树乡谈”不幸被封一个月,昨日解封,专门准备了一篇7千字长文,可惜没能发出来,只好发在了备用号“大树乡谈2022”,今天第三条转载了这篇文章。
过去的一个月小镇在备用号仍然坚持每日更新,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防止失联。
以下正文:
- 1 -
11月30日,疫情防控在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基础上,再次向前迈出一小步。
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北京、广州等多地,防控措施相应发生变化。广州多城区宣告解除临时管控区,严格按照二十条优化措施的要求执行,短短几个小时,广州开始复苏。
未来疫情防控政策将走向何方?
在谈这个问题前,小镇简单将过去一个月在备用号“大树乡谈2022”分享的有关文章简单介绍下,这有助于理解今天文章的主题“如何走出疫情阴霾”。
在“大树乡谈”被封前两周的10月17日,小镇曾分享了《中国何时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这一篇分享了三点看法:
第一点:在中国,疫情防控是科学不是政治,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没有预定的时间表,但将按照实际情况保持优化完善;
第二点:中国的决策不会一夜间方向大变,而是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边际改善持续推进;
第三点: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高度依赖地方创新,由中央对地方有效的做法进行认定,进而向全国推广,如此循环向前。
后来防控政策优化,也确实如小镇分享的那样,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11月13日,小镇在备用号“大树乡谈2022”分享了对二十条措施的体会。(参考《别指望单靠“马奇诺防线”就能一劳永逸》)
在这一篇小镇对二十条措施的几个关键调整进行了解读,提出两个关键难点:
第一个难点:很多地方不得不采取“一刀切”,关键是过去两年多基本功没有打好,总指望大城市和枢纽城市承担压力,就像把安全寄托在一道马奇诺防线上一样风险巨大,一旦被突破颇为棘手。
第二个难点:中国疫苗接种进度迟缓,尤其是最需要疫苗保护的老人总体接种率和加强针的接种率亟待提高。
11月22日,随着二十条措施实施,石家庄先行一步,围绕疫情防控出现了极为激烈的争论,有不少人开始对疫情防控政策产生迷茫甚至是质疑,于是小镇分享了《甘蔗两头可能都是苦的》,对个人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要坚定相信国家;
第二:能多晚得就多晚得,自己才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在这一篇还提到中国目前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倘若一旦骤然放开,很可能导致出现医疗挤兑,而二十条措施里也明确提到“落实分级分类诊疗”,因此针对分级诊疗的问题专门分享了一篇《远在天边的“分级诊疗”》,以分级诊疗做的最早、最好的英国为例对比分析,剖析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路。
然后就是最后的两篇,《信任一旦受损,做什么都是错的》针对近期一些事件,从“后真相时代”、数字时代带来的新变化出发,剖析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信任危机,要想破解谣言、恐慌的路径,首先要做到事实比谣言跑得更快,更要基于新时代变化,满足人民的情感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适当放手,让人民真正长大,自己为自己负责
这也回应了《别指望单靠“马奇诺防线”就能一劳永逸》提到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愿意接种疫苗”?
核心就是在“动态清零”政策下,个体判断被感染的可能性极小,从理性角度就不愿意承担接种疫苗可能的风险,这个风险不仅仅是科学的,更可能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和偏好,只有让人民自己为自己负责,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破解。
这就像一说“放开”,反而很多人更注意保护自己一样,还是要想办法发挥亿万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让人永远生活在温室里。
最后一篇写于11月28日,题目是《大家都尽力了》,分析了为什么有些地方长时间严格管控,仍然无法实现清零,导致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矛盾,核心是我们这套防控体系,关键要“全民同心,人人尽责”,需要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
但就像“禁止吐痰”用了几十年都无法完全做到,任何社会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疫情防控才不过三年,涉及的各种措施极为复杂,又能做到多少?
而病毒更强的传播力决定了,只要出现漏洞,就会面临不可测的风险,这才是根本问题,要比核酸造假、可能的投毒等等更加根本。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坚持至今,尽最大可能争取时间,做了更多准备,包括疾控体系、诊疗技术和药品、疫苗接种、健康意识等等,更熬到了病毒致病力大幅削弱。
每个人都尽力了,谁愿意得病呢?但是毕竟很多人还要生活,也是没办法了,于是社会情绪极易爆发,当现实、情绪走到这一步,就不是再讲道理能够解决的了。
于是在这一篇的最后,小镇再次重申了《甘蔗两头可能都是苦的》提到的两点“相信国家、做好自己的事”,坚信病毒不可能摧毁我们
有些难关终究需要面对了,人不可能永远活在温室里。

- 2 -
读完这6篇,有利于正确理解11月30日防控政策的新调整。
必须强调,这绝不是“放开”,更不是“躺平”,而是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基于客观情况变化做出的必要调整,整体上还是以二十条措施为基准。
有人拿广州举例,说广州“解封了”,这其实是个误区,这次解除的仅仅是“临时管控区”,高风险区域仍然在封控中,就在解除的同时,还新增了一批高风险区域,实际上就是把原本就不该封控的地方恢复原样。
按照二十条措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就不应该设置临时管控区,只不过任何关系全国的政策落地,总需要时间准备和调整,也难免在一些地方出现波动甚至乱象,但一定会往前走。
小镇上半年被封了两个月,其实小镇所在的小区没有出现1例阳性,甚至连密接都没有,但上半年北京采取划设“临时管控区”的措施,小镇所在的小区就在区域相对中间的位置,结果一直被封到最后。
近期,北京又面临新一波疫情爆发的挑战,但这一次按照第九版和二十条措施的要求,严格将高风险区域控制在楼栋、单元,采取快封快解的方式,虽然因为堂食被停、核酸有效时间缩短到24-48小时,也需要根据安排居家办公,但生活基本没受到太大影响,有的朋友刚被封,还没等关怀,就解封了。
就在今天小镇附近紧挨着一个单元就被封了,但并不影响其他单元、楼栋居民的生活。
广州这次调整,实际是向北京靠拢,向二十条措施靠拢。
而控制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不再判定“次密接”,符合条件的密接者可以居家隔离等等,也都是在二十条基础上加以落实。
当然,在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执行端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今天北京很多核酸检测点停了或者提前结束采样,但对于核酸有效期的要求尚未调整,导致出现检测难的问题,一些核酸检测点开始排队,甚至有的人开车几公里就为了找个核酸检测点。
但相信这些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我们现在更需要思考的是,未来疫情防控政策会走向何方?我们个人又该怎么办?
有心人可能注意到了,在11月30日座谈会的新闻通稿中,没有再提“动态清零”,这绝不是疏忽大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动态清零”,搞清楚这一点有助于理解中国政策调整的策略。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的政策不会一夜间发生巨变,而是边际改善,看上去叫法没变,但实际上一直在发生变化,等量变到质变,才会迎来一个标志性的变化,但这更多是对既成事实的确认。
我们现在仍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挑战极为严峻,11月30日会议也特别强调了未来需要做到的三点:
一是不断完善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措施;
二是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免疫接种;
三是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
通过上述三大措施,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 3 -
为什么是这三大措施呢?
正巧,11月30日《Nature》杂志的解说版面发表了一篇对于中国疫情的分析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就给出了加强老年人接种、储备抗病毒药物、加强医院诊治”的三大建议,还建议要优化公共管理措施,更多采取居家隔离、减少隔离时间,改变公众对新冠感染的认识,减轻恐慌和耻辱感。
这篇文章引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报告,如果中国内地向所有符合条件的60岁及以上老人接种加强疫苗接种,可以将病死人数减少61%。从新西兰等国家经验来看,接种疫苗,尤其是60岁以上老人接种疫苗,是未来走向正常生活的关键。
然而我们现在做得并不好,正如前面提到的,在温室之中会让人不愿意承担风险,拒绝接种疫苗。比如上海在今年5月的时候,6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率仅为62.1%,远低于全国的81.9%,从今年8月开始,中国新增疫苗接种几乎陷入停滞,目前在全世界有数据可查的国家和地区里,排名倒数。
而根据新加坡全面放开后感染死亡数据报告来看,奥密克戎毒性确实明显转低,死亡率只有香港年初第五波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有疫苗保护的60-69、70-79、80以上老人的感染死亡率分别为万分之1.4、6.4和54,而无疫苗保护的老人对应感染死亡率则高达万分之19、29和250。
是否接种疫苗,感染死亡率相差高达5到10倍,可见疫苗的重要性。
当然这些感染死亡中有一部分仅仅是携带病毒,并非直接因病毒死亡,但考虑到新加坡人均预期寿命比中国高5年,可见新加坡人口健康程度和医疗资源远比中国高得多,14亿人和500万人也不是一个概念。
即使简单套用新加坡的数据,结合中国60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情况,仅60岁以上老人半年内感染死亡人数就可能在50万人以上,甚至有可能更高,这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死亡,降低对医疗系统的冲击,成为未来的关键,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社会稳定。
坦率的讲,人类不可能消灭病毒,人类终将与病毒共存,但是什么时候共存,什么状态下共存,是截然不同的,决不能混为一谈。
人类与病毒的相互驯服,需要很长时间,过去近三年中国采取的有力措施,成功避免了直面毒性更强的毒株威胁,坚持到了病毒毒性显著削弱,也为疫苗接种、疾控措施优化、民众心态调整等等争取到了时间。
现在我们仍有能力控制住病毒,最起码在病毒更加猖獗的这个冬天,必须坚决的控制住,拖得时间越长,病毒对社会的冲击就越小,也给了我们更多观察其他国家变化、吸取其他国家经验的机会。
最终,一定会走到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的一天,按照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诊治措施的一天,但绝不是现在。

- 4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个人应该怎么面对疫情的冲击?
个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是两个层面,新冠病毒变异呈现传播力越来越强、毒性越来越弱的趋势,如此变异的病毒是典型的个体风险低、社会风险高
所以,还是要放宽心,不要有恐惧感,或许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得一遍,只要医疗和社会体系保持稳定运转,对个体健康就不至于产生多大影响。
但是,这说的是感染一次的情况,根据美国CDC等机构研究表明,两次感染以后的风险显著提高,身强体壮的年轻人重复感染5、6次基本到极限了,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还得打折扣。
就连加拿大总理5个月内都两次感染,本次世界杯,巴西队也出现集体感冒症状,在一个病毒浓度极高的环境中,重复感染是必须考虑的风险
何况,除了身体健康之外,还得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考虑可能遭受的歧视。虽然最终可能所有人都被感染一遍,到那时候也就没啥歧视不歧视的了,或许就像得了流感一样,请假回家休息就是了。
但是最好别当开头的,尤其对体制内而言,更多的话就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明白。
所以,对个人怎么走出疫情阴霾,小镇总结了5句话,做好这些也就够了。
第一句话:坚定相信国家;
第二句话:对自己负责,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句话:尽量延后被感染的时间,不被感染最好;
第四句话:如果被感染了,积极治疗不要恐慌;
第五句话:治愈后,尽力避免重复感染,被感染次数越少越好。

其他文章推荐
■  堂堂正正的碾过去
■  中美元首会晤:王与霸
■  聊聊美国中期选举:阶级让步于族群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